查看原文
其他

【AT】公共性和复合性,建筑师们对现代会展建筑的再次探索(建筑技艺2019年2期导读)

33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AT 新刊导读

2019年2月

公共与复合:会展建筑

责任编辑:刘笑楠



主题策划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会展产业得到空前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会展设施的建设和会展活动的举办呈连年增长趋势。会展建筑及其激发的会展产业,也越来越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其完善的产业发展能力、产业辐射能力和产业拉动潜力,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引领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会展建筑一般拥有宏大的尺度和空间形体,作为一个地区、城市的核心地标,彰显着城市功能和形象,宣告着城市开发、建设的雄心,担负着向外展示、交流的功能。会展产业已成为国家层面认可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要素之一,作为会展产业物质载体的会展建筑也成为一系列国家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会展建筑同样属于城市公共产业功能的范畴,中国科博会绵阳会展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以城市产业研究为基础,通过产业论证、选址论证、规模论证、交通影响分析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研究工作,确定项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意图,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合理开展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工作。遵义实地蔷薇国际会展中心、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等项目在满足会展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空间与功能赋予新的属性,以复合、叠加的形态与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共用,填补城市公共空间和综合功能的缺失,在塑造和谐的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彰显城市文化,贴近公共生活,发挥更大的公共价值。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场,强调人文与科技的主题,是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创新实践,探索了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方式。本期会展建筑专题汇总上述优秀案例,拟从产业发展角度进行思考并梳理,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建筑师只有处理好功能性、经济性、标志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平衡,协调建筑、城市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发展、服务市民生活的优秀会展建筑。


 中国会展产业与中国会展建筑 

撰文:刘明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会展产业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近期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会展产业已成为国家层面认可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要素之一。会展中心从传统集中展示商品的场所,已转化为城市开展国内外贸易、国内外交往的重要平台,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会展建筑有其自身的产业化发展特征,现代会展建筑属于城市公共产业功能的范畴,需要在设计之初,以城市产业研究为基础,通过产业论证、选址论证、规模论证、交通影响分析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研究工作,确定项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意图,进而开展设计、施工、运营、规划等具体工作。

全文简要回顾了中国会展建筑的发展历程,对会展建筑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对未来会展建筑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从产业发展角度思考会展建筑的运营需求,进而指导会展建筑综合体的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会展建筑师”首先应当是优秀的产业设计师,属于“会展建筑师”的时代也已经到来。

(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论城市的会议会展之价值 

撰文:刘方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会展建筑是城市重要的交流、交往、交换空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替代的窗口与门户。如果说门厅与会客厅是每个建筑的礼仪接待空间,那么会展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其中涵盖了人文与经济、科技与艺术,在内容包罗万象的同时具备林林种种、不一而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追溯以往的会馆与会所建筑特质,相比而言会展建筑明显要更加宽泛与开放,更强调公众性与全民参与性,更具备能够体现新时代下人与人平等交往关系的先进性,体现平等交换与平等贸易,体现透明与开放的思想状态,体现通达与包容的精神格局。


介绍了博览建筑、会议建筑及会展建筑的区别,明确了会展建筑的内涵和功能,从“会”和“展”两方面分析了会展建筑的核心特征和设计内容,强调了会展建筑在当下及未来社会中的重要功能和深远意义。






 会展建筑中的建筑与结构二重奏 

撰文:吴蔚 ,德国gmp 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陈伟,sbp 施莱希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过去五十年,作为现代会展业主力的德国,会展功能需求不断变化,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黑盒子”到二十世纪末的自然光展厅,再到可调自然光的展厅,一直到现在的“空间”展厅,促使会展建筑也随之改变。在纵向的建筑类型发展与横向的业主不同诉求的双重作用下,每个展厅给建筑师提出的任务书也不尽相同,设计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功能性和经济性。而建筑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将这些功能需求转化成优秀的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梳理了德国现代会展业发展的历程,强调会展建筑设计需要注重功能性、经济性和标志性的结合。介绍了汉诺威会展中心、深圳会展中心、青岛红岛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各自的知识体系都有相对局限性,建筑师作为项目品质的主控方必须将两者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倾听并深刻理解对方的想法尤为重要;对于结构工程师而言,无论采用何种体系,都是对自身能力的巨大挑战。只有将建筑和结构完美地结合,才能产生优秀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功能提升工程 

受访人:张俊杰,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傅海聪,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018年金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盛事,也是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作为项目的参与方,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自2017年9月起,开始了进博会场馆——国展中心提升工程的设计总包工作,项目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果,也体现了建筑对国家事件的影响。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根据国务院和部市领导“上海文化、江南特色、中国元素、国际气派”的十六字方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自2017年9月起,开始了进博会场馆——国展中心提升工程的设计总包工作,对既有的展厅进行重新布局和搭建装修,同时对建筑外部进行装点和环境提升。


张俊杰院长在访谈中谈到了国家会展中心提升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华东总院在项目中的角色,在总体设计中秉承“国际化”和“海派文化”的先进设计理念,详细介绍了作为总设计方的总控、总协调作用,怎样实现高度“集约”的设计宗旨和华东总院在会展项目领域的理念和发展。


傅海聪总建筑师介绍了总体设计的情况以及在城市层面在功能、经济、活力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分析了提升工程的具体内容、优势和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建筑材料、立面设计、灯光设计等具体的设计手法。






 基于文化与时代视野的创作——两座会展中心设计体会 

撰文:陆晓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会展建筑最早于八世纪中叶在英国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已经发展为专一的集中性商品展示场所,规模越来越大,功能更加复杂、齐全、多变、灵活。大空间、大柱网、多功能是现代会展建筑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会展建筑层出不穷,在注重会展功能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提炼。会展建筑虽不是文化建筑,但也不影响其反映文化的元素。纵观全国目前各大城市的会展中心,有“水晶宫”美誉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代表了深圳的现代气息;设计灵感来自古代乐器“陶埙”、“石排箫”造型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展示了中原地区浑厚的历史积淀;以“珠江来风”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则显示着珠江三角洲“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独特魅力,这些建筑都体现着每个城市的文化与时代精神。下面结合两个会展中心的具体设计,谈一下个人在会展建筑设计中反映文化与时代方面的一些尝试。






 科技与人文的“光立方”——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撰文:吴钢、谭善隆、马坤,北京联合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项目位于中国武汉光谷中心区——中国中部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光谷中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2014年制定了新的城市整体规划,这份规划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集中资源和力量使城市中心区的聚集力及和谐的自然环境为整个光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光谷中心区以其标志性的绿色商业核心巩固了武汉的经济地位,彰显了武汉作为中国最具前瞻性大都市的国际形象。项目以科技、人文、绿色、环保为核心,以“两个中心、两大功能”为设计指导思想,以“光立方”为主题,力争打造一座以会展功能为基础、多功能复合为目标的超级城市综合体。

(点击了解文章详情)




 逻辑与意象——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撰文:曾群、文小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会展中心并不仅是一个建筑单体,更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以高大的展览空间为核心和基础,营造基本的会展场馆主体,再辅以登录、会议、洽谈、餐饮等功能,构成复合的城市综合体。这种多重空间的复合形式,使其具有非常明确的功能诉求。因此,基于理性与功能的逻辑建构,会展中心适宜采用理性的总体布局、模块化的大跨度平面、标准化的展位和搭配合理的结构形式,从而适应多样、灵活、高效的展示需求。大型会展中心作为城市身份的表达,是城市形象的对外展示窗口。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表达城市的品质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因此,除了提供必要的展览、展示空间和标准化服务之外,更需要呈现一个易于识别且过目难忘的建筑意象。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过程就是对逻辑建构与意象呈现的多角度取舍的过程:既遵循群体组织的秩序理性,又表现出展馆立面的山水灵韵——复杂功能的有序组织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而形态巨大却不失优雅的结构形式创造了灵动空间,将大尺度城市地景呈现为自然的意象,从而塑造和谐的空间关系。







 世界级湾区“巨无霸”会展综合体——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撰文:丁荣、杨光伟、卢东晴,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以“ 一岛、一轴、一带” 的总体规划理念, 以简洁、清晰的结构体系实现超大规模的展厅空间及配套功能, 分析了项目中设计的亮点和原则, 阐述了设计过程中的多专业协同和多方参与的工作方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展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将吸引大批国内外会展企业,形成会展产业聚集区,为

整个片区带来大量的会展输入和资源输入,形成以展馆为产业驱动和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会展产业生态圈,引领整个区域乃至全国会展产业的发展。






 有机共生——中国科博会绵阳会展城 

撰文:初腾飞、刘小彪、张瑞红,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绵阳会展城的规划设计经历了多次项目定位的调整,历经体育中心、体育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到会展城四次较大的项目定位调整。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博会绵阳会展城项目的立项与发展历程,阐述了作为中型城市会展城项目的功能布局、分期建设等方面“有机共生”的特性,介绍了组成会展城各单体建筑的功能构成和内外部空间效果,以期为中型城市会展城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绵阳会展城不是一个简单的会展建筑,是集专业展览、综合会议、高端酒店、餐饮娱乐、旅游观光、健身休闲,文艺演出、市民休憩等功能于一体,肩负着城市重要功能的“会展城”,是一座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可生长“有机体”,是绵阳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绵阳未来的新核心。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应充分把握这点,将功能完善、符合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呈现给大家。





 特定地域条件下的会展建筑尝试——遵义实地蔷薇国际会展中心 

撰文:田晓秋,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当下会展业已成为展示城市经济、人文、产品等方面的重要窗口,是城市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对城市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与推动作用。在遵义实地蔷薇国际会展中心(以下简称遵义国际会展中心)的创作中,我们希望在当今文化趋同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地域特点的研究找到既符合会展类建筑内在需求,又具有当地特色的创作思路和创新解决方案。遵义会展中心在仅仅两年的建设过程中,无论在设计、建造和投资方面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建筑师始终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清晰的定位与认知,在坚守设计核心理念的同时,与时间赛跑,与成本较量,与参建各方细心周旋,最终完成了会展建筑作为向外展示、交流、发展的城市门户功能,同时实现了与地域特色结合从而打破会展建筑固有体验的初衷。






 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实践——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 

撰文:袁烽、金晋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人工智能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机器智能等算法技术飞速刷新着社会认知,而建筑业作为传统行业,应如何吸纳新技术以打破自身局限并实现提升,是我们每个从业人员应思考的问题。建筑学正在和结构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甚至机器人产业带来的机械学、生物学进行深度融合,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颠覆了传统的建筑模式,为行业的变革指明了方向。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次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实践。


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是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馆之一,在有限的建造时间里,打破了常规会展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建筑与展亭的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在100 天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具体实践。项目是一次对建筑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最新探索,展现了新技术对未来建筑产业的观念

与实践的改变。





 小镇之中,会展之外——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 

撰文:金鑫、姜盛、马迪,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社会资源,会展建筑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会展的功能要求,这类建筑往往会被设计成功能单一的庞然大物。通过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以下简称会展中心二期)的设计,设计团队进行了一次关于建筑融入城市及空间复合利用的思考实践,尝试创造出更有趣、更具有吸引力的场所。下面分别从城市和建筑两个层面来回顾项目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权衡考虑, 分析了建筑以立体公园的形式融入城市、复合会展与体育功能的积极探索, 表达了对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的思考。





 城市与公共性——奉化区城市展览馆 

撰文:张异响、黄皓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奉化区城市展览馆的设计旨在打造一座高度自由与开放的新型城市展览馆,以城市规划为内容,以公共性为核心,形成一处联系城市与日常生活的新型纽带。从建筑构思、场地与剖面、功能与结构、尺度与比例、流线“设定”与“消解”、材料的公共性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具体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

即可购买本期杂志吧!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2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3。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